一块铁矿石,成了中国迈向钢铁强国的奠基石——改革开放后中钢在澳投资铁矿石成功案例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4日
分享到:

恰那,是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铁矿山的名字。改革开放后,在中澳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11月中钢集团与力拓集团在此合资建设了中国在海外首个大型矿产资源投资项目——恰那铁矿合营项目。如今中钢集团和力拓集团的跨国合作已因恰那而在全球传为佳话。恰那合营项目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的最早成功典范,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商业范畴。合营项目将国际矿业巨头的运营、技术和管理等先进经验引进中国,是中国现代对外经贸史的发端,是探索建立国际经贸关系的起点,是改革开放后不断尝试接触并加深国际友谊的缩影。

一块进口铁矿石的前世今生

在辽阔的澳大利亚西部,有一大片神奇的土地。碧蓝的天空下,鹦鹉的歌声和袋鼠的跳跃中,铺天盖地般地闪耀着红色珠宝一样的光芒。那是铁矿石沉睡了亿年并完全裸露地表而呈现出来的颜色。

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1984年,中国钢铁的产量只有不到4000万吨,这甚至不及中国现在一家大型钢铁集团一年产量,国内铁矿石储量和品位严重制约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在经过认真考察后,开展澳洲铁矿石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提上日程。在当时,做项目可行性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之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开展对外经贸的经验更是匮乏,从保存的历史档案可以看到,很多可研材料甚至都是手写的,一笔一画倾注着心血和付出。

经过深入谈判和多次磋商,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入最后审批阶段。然而由于国内反对的声音,使得审批进度缓慢。1987年6月30日,那是审批时间截止的最后日子,在这最后日子的最后一刻,终于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1987年11月16日,中澳双方在澳大利亚珀斯举行签字仪式,历史永远定格在这一天。

贴着恰那标签的2.6亿吨铁矿石被源源不断地送进中国各地的钢铁熔炉,全部转化成了绿色、环保、高技术的新型材料,转化为经济腾飞的港口铁路、高楼大厦,成为了奥运场馆鸟巢、国家大剧院等一幢又一幢地标性建筑的钢铁脊梁,成为了中国国力增长奇迹背后无声的基座。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200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红利加速释放,伴随着国内钢铁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恰那项目迎来了火热运营的十年,巨大的商业价值开始迅速显现。中国很快成为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当时中国虽然从10个国家进口了铁矿石,但其中4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恰那合营项目终于通过市场得到了证明,在谈判中承受并克服巨大困难的开拓者终于放下心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中国钢铁行业不得幸免,原有铁矿石贸易体系受到冲击。由于价格短时间骤跌,恰那项目面临巨大挑战。但经过中澳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彼此信任,原有销售协议得到执行,这也奠定了恰那项目第一次续约的基础。2010年12月,中澳双方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将项目续约至2016年,即第一次续约协议。

2014年,随着中国开始实施最严格的去产能行动,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铁矿石价格开始走入下行周期,给中澳双方都带来不小的压力,双方都对继续续约产生了观望情绪。几经周折,2014年11月17日,在习近平主席和时任澳总理阿博特的见证下,中钢集团与力拓签署了再延期框架协议,这意味着恰那项目得到了中澳双方高层的支持。2016年4月1日,中澳双方谈判团队结束了所有谈判,达成一致。2016年4月14日,在李克强总理和澳总理特恩布尔的见证下,中钢集团与力拓将项目续约至2019年,即第二次续约协议。

2017年8月29日,中钢集团和力拓就恰那合营项目第三次续约签署框架协议。同年11月23日,中钢集团与力拓将项目续约至2020年,即第三次续约协议。

恰那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活教材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恰那项目就像一块小型试验田,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体质下的嫁接融合,结出了甘甜的果实。恰那项目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集融资模式、合营模式、培训模式于一体,人们称之为“恰那模式”。这一模式,后来被分别借鉴运用到宝钢与力拓的东坡矿宝瑞吉投资项目,武钢、马钢、沙钢、唐钢与必和必拓合营的威拉拉项目,以及中海油与伍德赛德合营的西北大陆架液化天然气项目中。作为第一个中澳合资的大型矿业项目,恰那合营项目在中澳两国经贸史上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经济价值。

恰那的传奇是两国政府高层的支持下开始和续写的,离不开这些保驾护航人;恰那项目以透明高效的合营企业模式运作,至今被誉为“开创性的合作方式”;贯穿始终的技术革新理念和持续投入,成为恰那项目极具商业竞争力的法宝;23期恰那学员培训班共培训114名学员,为中国带回了国际领先的矿山管理运营知识和经验;面对文化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双方不断适应、磨合、融合……中钢与力拓通过对项目历史的回顾,将双方合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十条“金律”并制作发行出版物《恰那密码》。

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分享恰那项目成功经验时,讲述了三点感受。他说:坚持互惠互利是国际合作成功首要的基础,“把握好互利共赢,国际合作就成功了一半”;坚持互信和遵守契约精神是国际合作的关键,“正式中钢对契约精神的坚持,奠定了与力拓后续发展的基础”;扎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必要保障,“正是恰那项目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才赢得了当地各方的尊重和信任,实现了和谐共生发展。”

几十年前,恰那就如一粒种子,播撒于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土壤中,最终结出友谊和希望的果实。未来,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以恰那模式作为借鉴,抓住党的十九大为世界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走出去”开启新的合作新征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